展開全部佛法講世間萬法的顯現都是因緣和合,人類和萬事萬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都互相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36361起著作用。沒有一個是本體是實有的法,都是如夢如幻的顯現。我們常常有人會做夢,而夢境在若干世間后就會成為眼前的現實。其實所謂的現實,也一樣如夢如幻。佛法深廣無邊,對每一個眾生的各種煩惱、痛苦都有對治的殊勝甘露妙法。一般凡夫之人不深信佛法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,便在于他們常常自我感覺到他們沒有得到佛菩薩的任何加持與感應。實際上,這是他自己缺乏觀察與恒心所造成的:如果他認真觀察的話,身邊許多學佛念佛之人通過佛法而受益的事比比皆是;如果他自己有恒心的話,持之以恒、如理如法地修持下去,別說感應了,解脫之事都能決定成辦。佛法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真相的大科學,這“宇宙”是指我們的生活環境,“人生”就是我們自己。也就是說,佛法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本性及生活的環境,叫我們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,在現實生活中快樂美滿、趨吉避兇、離苦得樂。那佛法的大意又是什么呢?它指導我們的總原則又是什么呢?唐代的大文豪白居易也曾就此問題問過一個老和尚,老和尚淡淡地答曰: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白居易有些嫌老和尚輕慢了他,便道:三歲小兒皆識此語。哪料老和尚緊逼著他說:八十老翁行得嗎?的確,只要你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”那你一定可以離苦得樂,因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。而在我們所處的末法時代,最大的善行便是學佛、念佛了。只要你時刻把佛號咒語提在心間,那些惡念、惡行又何從生起呢?用佛號、咒語趕走惡念、凈化惡念,那你就一定可以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。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凈其意。*展開全部佛教有句bai名言“十世古今,始終不離du于當念”。zhi 也就是說,當我們回歸自dao性,過去、未來專的一屬切都是與當下無分別。這也是佛菩薩以及阿羅漢等圣人能夠通曉過去、未來的原因。 凡夫中,因為特殊的緣分或偶爾的清凈心可能產生“預感”,也是自性功能短暫表現——總之,無論什么原因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本來是無二無別的。每個人的真如自性是本自具足的、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的。*展開全部新來的,先讀吧規喝入吧須知,再聊其他的。www.545130.tw*??*?
釋事 拼音: 答:理解理解就像是品茶,品出了苦盡甘來的甘甜;理解就像是一團溫火,將寒冷已久的心靈一點一點地融化回憶起往事,我曾做過不少錯事,可父母們都能予以理解,鼓勵我,幫助我,讓我不斷前進。但有時面對父母的苦心,我卻不以為然。現在想想,真是慚 解釋: 1.指佛事。
.- - - - -
答:炎涼悲歡,一句話,道盡人間故事 經歷人間喧鬧繁華,看慣世上風景萬千 心是一個框架。 往事在酒里,回憶在心中。
展開全部釋事2113忘義,最早大概見于《新5261唐書·李邕傳》4102,稱李邕1653父李善,“始善版注《文選》,釋事而忘意”權,《四庫提要》引為“釋事而忘義”。李善注撰成后約六十年,呂延祚為糾李善注的不足,集五臣注,他評論李善注說:“忽發章句,是征載籍,述作之由,何嘗措翰,使復精核注引,則陷于末學,質訪旨趣,則巋然舊文,祗謂攪心,胡為折理。”而唐玄宗李隆基見到五臣注后,曾遣高力士宣其口敕:“朕近留心此書,比見注本,唯只引事,不論意義,略看數卷。卿此書甚好,賜絹及彩一百段,即宜領取。”“唯只引事,不論意義”,即“釋事忘義”的原始解釋:只引典故、故實,不揭示其旨趣意義。李隆基之語,可能是批評李善注“釋事忘義”的重要原因。其實這個評價對李善不是很公允,不少人為他辯護。蘇軾在《書謝瞻詩》文中說:“李善注《文選》,本末詳備,極可喜。五臣真俚儒之荒陋者也,而世以為勝善,亦謬矣。”《四庫提要》總結說“是善之定本,本事義兼釋”。客觀地說,李善注是釋事為主,釋義為輔。*www.545130.tw*?*?
聲明:本網內容旨在傳播知識僅供參考,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,文字及圖片版權歸原網站所有。